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80篇
教育   1484篇
科学研究   37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68篇
综合类   102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153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270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295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01.
选择题测试中试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介绍了选择题测试中的试题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由于该系统具有测试面广、客观、公正、快捷的特点,它在当今的无纸化考试中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02.
文章对《淮南子》中“蓁卫之箭”、“周于数而合于时”、“皆阅一孔”、“志存仁义”、“条风之时丽”、“博学以疑圣”等六处字义,作出解读,发表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03.
分析了题库建设的必要性及以往题库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校园网上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通用题库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及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104.
古籍数字化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古籍数字化是我国史事业的一项新课题,本扼要论述了我国古籍数字化的建设情况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5.
本文对2005年普通高考天津卷各学科试卷进行了总体评价,分析了试卷的突出特点,并根据考后全样本的统计数据对试卷及试题的教育测量指标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各学科特点在知识领域、能力层级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从命题设计和评卷分析的角度对教学和复习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6.
文章介绍了如何指导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写好调研型论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7.
本文对速生树的碱性亚钠法制浆作了较为详细的系列研究,确定了用这种制浆法制造可漂白软浆的蒸煮条件。  相似文献   
108.
计篇中的“计利以听”中的“计利”是动宾结构,是计算利害的意思,并非注家所解的偏正结构,“以”是“使令”之意,而非“已”之意。对“将听吾计”的主语的解释,历来存在分歧,从篇章结构来看,应该与“计利以听”中“听”的宾语是一致的,即“受命者”。由于“计利以听”句与“将听吾计”句逻辑上的紧密联系,应将其归为一段。  相似文献   
109.
中国美术的审美特色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它是和中国人的哲学观紧密相连的.这个审美特色缘起于诸子百家时期,在以后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又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思想,在各种思想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定型,并在我国封建时代中到达了高峰.近代西学的进入给传统的审美思想带来了强劲的冲击,但百年的中西文化碰撞还没能让中国的审美特色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画的审美精神仍然是立足于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发生变化的只是具体的技法.  相似文献   
110.
This article explores ways in which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form networks of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readers and classroom teachers. In this exploration, reading is seen to involve making connections within and beyond the text at hand. These connections, evoked differently across readers, shape readers' interpretations of text. Many possible meanings may arise from just one text, reinforcing the idea that no single correct meaning resides in a text.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ools for exploring textual connections with readers, and the value of such explorations for opening‐up reader interpretations of a 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